純粹趕流行,最近大家都在聊 A-Rod,沒來談談這位隔壁鄰居的大明星好像有點說不過去。我轉貼一下今天在 PTT 發的文來墊檔一下,順便加入一些後來想到的東西。
有關禁藥的問題,NATIONAL PASTIME(中文名為瘋足球,迷棒球)一書中有稍稍提及,我小小的整理一下。
1. 多項資料顯示,早在 1960-1970 年間就已經有為數不少的球員使用 "興奮劑"。
2. 1985 年,當時聯盟執行長已提出一套準則來嚇阻用藥歪風,不過勞資雙方無法達成共識,因為用藥可以提昇體能和競爭力,增加比賽可看度。
3. NFL 在 1987 年就開始檢測類固醇,NBA 則始於 1999 年。MLB 執行藥檢的決心和時間遠不及其他職業運動聯盟。
4. 1998 年,McGwire 用的是 androstenedione (雄烯二酮),該年打破單季全壘打記錄,球團老闆認為只要不出重大醜聞,便可以默許球員使用類固醇(這是我的猜測),球員工會則以侵犯球員隱私為由拒絕配合藥檢。
5. 輿論效果迫使大聯盟與球員工會將類固醇檢測辦法納入 2002 年的集體議約,不過仍遭受嚴厲批評:
一年只檢測兩次(且球季外不測),初犯者不必停賽與罰金,且再犯只需停賽十五天。後來又有更多難以檢測的類固醇持續問世,吸收更為快速有效,無怪乎被球員奉為珍寶。
6. Bonds 和 Jason Giambi 於 2004 年被揭發用藥,棒球界再度引起一片譁然。
7. 後面我不清楚也不太記得,超出本書時效 XD
結論
現在會這樣錯綜複雜的原因之一是當初 MLB 當局遲遲無法快速有效地制定一套藥檢方法,或者該說是無心(更可能是 "默許" 這樣的情形存在,這是最多人的猜測),多半只是敷衍了事。
現在我們得搞清楚一個狀況,這裡問題的癥結點並不是類固醇能帶來多少成績面的幫助,而是誠信問題,既然 A-Rod 已經向社會大眾道歉,就代表他 "確實" 用過藥,也 "確實" 了解球迷大眾並不喜歡球員用藥,就算當時並未納入在禁藥條款內,一般球迷對於一個曾用過藥和完全沒用過藥的球員,很明顯是後者佔盡優勢,人們常說棒球就是數據,對於球迷(這裡泛指死忠球迷,尤其是老一輩的阿公阿婆,迷妹除外),運動本身本來就是該建立在健康清新的形象下(這又是另一門很重要卻完全被忽略的學問),假使那些數字不純,你要這些球迷、尤其是棒球迷,去看什麼數字?
沒有數字就不再是棒球,很多人很在意這點,請謹記在心。
根據書中來源,很多資料顯示現在美國的年輕人都不愛看棒球,追根究底,原因不外乎是時代在改變、生活誘因變多等等,使大聯盟近年來開始積極重視年輕球迷市場這一環,不過 A-Rod 這次被爆料的事情發生後,那些年輕球迷,尤其是國小以下的小朋友,管你何不合法,他們很單純的只知道,A-Rod 叔叔有吃藥,然而,不幸的是,A-Rod 球迷眾多,幾乎是 MLB 的臉,瞬間流失大半未來票房來源。
另外,這對那些靠 MLB 吃飯的傢伙某種程度上也產生傷害,原來過去仰賴的分析數據、資料,是建立在 “非” 所有球員平等的表面上,這類的人包含記者、分析專家,如果是我,我覺得我被當白痴。
Anakin 後來在 PTT 補充了更詳細的資料來說明整個 MLB 當局自古以來對禁藥掌控的來龍去脈,其中有件事情我很感興趣,現在的球迷普遍可以原諒當時使用安非他命的球員,但卻無法原諒今天使用類固醇的球員,儘管他們用藥都出自相似的動機,為什麼?我以為是球迷的心態在作祟。老一輩的球迷總是喜歡擺出自己 “看球資歷比你深” 的架勢,越是早期的東西越美好,就好像我們總以為王光輝那個時代的球員能力比較出色一樣,另外,球迷對於和自己同輩的球員總是比較有感情,然而,現階段球迷的來源有大半是超過 30 歲的年齡,這和台灣不大一樣。
的確,禁藥問題不單單只是完全把矛頭指向 Bud Selig,MLBPA、球團老闆等等都需負起很大的責任,儘管後來 MLB 算是有點被動地把禁藥措施實施得更完善,但是 03 年之前的醜聞現在又爆開來,對整個環境有相當大的衝擊,未來還有許多問題尚待克服,包括 HOF 資格、記錄認定等等,當初聯盟出事只是敷衍了事,起火就滅火、火滅了又起的態度,惡果現在正在慢慢浮現當中。
真是感慨,看 MLB 也沒幾年,這類的事情倒是不斷發生,有感而發寫了這篇頗有 “便便攪攪 type” 的文來荼毒各位的眼睛,真是抱歉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